9月22日,在第六个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来临之际,公司举办了“红村绿电 赋能沂蒙”媒体看电网活动,邀请新华社、中经社、人民网、新华网、大众日报、山东广播电视台、齐鲁晚报、山东商报、大众网、临沂日报、临沂电视台等十余家媒体的记者,走进临沂市临沭县实地采访,深入报道电力赋能助力乡村振兴、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生动实践。 临沭县的朱村是沂蒙老区红色堡垒村。2013年11月25日,习近平总书记到朱村视察,殷切嘱托“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”。如今的临沂革命老区,产业兴旺,百姓富足,乡村和美,天天都是好日子。
在朱村,记者们先后来到中国柳编非遗文化馆、“零碳”电力彩虹驿站、电动汽车充电站等实地采访,了解到公司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,在朱村积极探索打造“电力赋能 革命老区”乡村振兴示范样板。如今的朱村,整个村子的用电全部是水电、光伏等绿色清洁能源,是名副其实的“绿电村”。
临沭公司在省市公司的大力支持下,为朱村投资新建改造了2个台区、3.5千米线路,实现了10千伏线路多联络供电,通过线路互联互供,引入周边的小水电,与光伏发电形成互补,促进新能源消纳;积极服务朱村片区170余户村民总容量2800千瓦的屋顶光伏并网,实现年发电收益180余万元;利用电动汽车充电站的雨棚建成115千瓦的光伏电站,与6台充电桩、100千瓦时储能站一体运营。
柳编是临沭县的传统手工艺,临沭被授予“中国柳编之都”称号。但传统的柳条处理方法费时费力,无法大规模工厂化生产,还受天气影响,常常影响工期。“现在好了,有了电动破皮机、电蒸锅、电力烘干机……原来的人工操作被替代了,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工成本,也不用再看天吃饭了,阴雨天也能快速生产出优质产品。”临沂荣华文创藤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全说。
在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“青云地瓜”所在地青云镇,据被称为“地瓜书记”的于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张长义介绍,背靠优质化肥基地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,于家山村的地瓜种植面积在2000亩左右,产值近千万元。
为支持地瓜产业健康发展,临沭公司主动靠前服务,仅2022年以来,就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21.20千米,新增变压器39台、容量12200千伏安,新建改造0.4千伏线路18.02千米。在坚强电力的加持下,于家山村实现了电气化恒温育苗,大多数储藏窖都上了电气化控温控湿设备,窖藏地瓜质量有了保证。
地瓜长得好,还得有好的养料。在全国最大的高塔复合肥生产企业——山东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,已有10条流水线实现了自动化。“这对电力的可靠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供电公司的服务既主动又高效,完全不用担心电的问题!”史丹利临沭分公司企业品管部经理张枭杰说。
参加活动的大众日报记者张思凯表示,在电力赋能加持之下,临沭县积极推动产业链升级,带动全县人民增收致富,走出了多元联动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。(责任编辑:项鸿雁 高玉领 段德咏 撰稿:高颖 崔浩杰 薛克城 杨国栋)
信息来源:宣传部 临沂公司